趕集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習俗,也是鄉(xiāng)村“獨一份”的文化景象,那么當大集與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邂逅,又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?為深入了解貴州省六盤水市木果鎮(zhèn)的民風民俗,感悟多民族雜居下各民族文化“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”的獨特魅力,8月9日,山東大學文化之旅實踐隊實地調研當地的民族大集,從琳瑯滿目的各色“土特產”中洞察瑰麗多彩的民族文化,從“零距離”的問候交流中領會各族人民同心共氣的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。
行程當日,天空剛剛露出魚肚白,山東大學文化之旅實踐隊的隊員們便迫不及待地前往木果鎮(zhèn)民族大集的所在地。約莫十分鐘的步行之后,耳畔一聲聲脆亮、帶著些許貴州本地口音的吆喝聲、叫賣聲漸漸地明朗起來,抬眼望去,不遠處,趕集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。
隨著人流涌動,實踐隊成員們仿佛被帶入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,在這里,大紅色的遮陽棚下,還掛著露水的各色農產品、眼花繚亂的民族服飾、五花八門的日雜用品應有盡有。
當然,絢爛的不只是這生活氣息滿滿的集市商品,還有穿梭在各個攤位前的男女老少們。瞧,苗族婦女們頭上包著頭巾,著交領上衣、套著紅馬甲,還穿著以白、灰、黑為主的、極具苗族風情的百褶裙,她們背著竹簍,裙擺搖曳,用她們“百靈鳥”般的歌喉和輕盈的舞步為趕集活動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。被這生機盎然所吸引,隊員們不禁走進一家售賣民族服飾的棚子,架子上整齊掛著男式和女式的不同服飾、顏色各異的頭巾、圖案神秘豐富的腰帶、點綴著珠鏈的配飾等等。巧合的是,店家剛好是一名苗族少女在看店,她帶著些許羞澀又自豪地對我們說,苗族服飾被稱為是“無字的史書”。因為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,因而只能將自身的歌謠、本民族流傳千年的故事、遷徙漂泊的路線一點一滴地融入自身的服飾當中,讓民族千年的歷史文化常伴于身,永不忘懷。聽罷,望著少女亮晶晶的雙眸,再看向那苗族服飾,實踐隊的隊員們心中涌動著一股股暖流。
圖為苗族婦女們趕集的背影
在這家服飾鋪子旁,是一家日雜鋪子,他們家架子上掛著一排“背扇”,又稱為“背帶”、“背兜”,是背負、系綁、包裹嬰兒的“襁褓”。這是為了既方便看護孩子,又方便空出雙手勞作而創(chuàng)造的一種工具。背扇多以紅色、粉紅色為主,背扇上還會繡著福娃、花朵或者“小乖寶寶,一生平安”等字樣的花紋。小小的背扇傳達出父母對孩子愛的關懷。雖然背扇最初是少數民族智慧的結晶,但到了今天,背扇的使用并不僅限于某一個民族,它已然是民族交融的標志之一。
圖為集市上的背扇
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實踐隊的隊員們欣喜地發(fā)現,在這個充滿活力的集市上,無論是彝族、苗族還是漢族,鎮(zhèn)民們對待彼此都像是久別重逢的親人一般熱情、親切地招呼、問候。在此,不同民族的人們和諧共處,共同享受著趕集帶來的歡樂與便利。
圖為實踐隊成員們和鎮(zhèn)民們熱情交談
下午時分,實踐隊一行同蒿枝村村干部一起來到木果鎮(zhèn)政府,匯報了此次社會實踐的成果。會上,隊員們以PPT的形式展示了實踐隊在當地實地走訪農戶、進行問卷調查、召開民族共同體宣講會等系列舉措的成果,并提出對推動當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想法與建議。隊長印朝暉同學在發(fā)言中提到:“通過這次活動,我們身體力行地感受到鐘山區(qū)多民族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,也希冀繼續(xù)能為充分發(fā)揮民族團結對當地經濟、社會、文化等方面的發(fā)展貢獻山大學子的微薄力量。”木果鎮(zhèn)鎮(zhèn)長對實踐隊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,同時提出一些改進建議,并表示政府將在繼續(xù)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業(yè)上予以高度重視。
圖為木果鎮(zhèn)領導聽取實踐隊員匯報
共筑中國夢,攜手前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;同譜團結曲,并肩奮斗增進各族人民兄弟情誼。通過實地體驗、調研鐘山區(qū)的民族大集,山東大學文化之旅實踐隊的成員們深刻認識到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國家統(tǒng)一之基、民族團結之本,更是精神力量之魂。它如同一條紐帶,將五十六個民族緊緊相連,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。實踐隊的成員們將繼續(xù)堅定地在這條路上貢獻自己的力量。(供稿人:何雨琪)
關于我們| 客服中心| 廣告服務| 建站服務| 聯系我們
中國焦點信息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-20,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,違者依法必究。